雲南飄香茶馬古道 | 文章出處:星島日報 |
這趟我來到茶馬古道發源地雲南海縣,悠然坐上馬車暢遊茶馬古道的縮影區,只見沿途清幽茶香飄送,情懷依舊。
來到海縣,我特意造訪西雙版納茶馬古道風景區,由導遊帶領,漫遊這個佔地達一千五百畝的茶園及濃縮版古道。
茶馬古道的概念,原來跟絲綢之路有點相似,那是一個貫通雲南、西藏及四川的古代交通網絡,並非只有一、兩條公路或棧道那般簡單。唐朝貞觀年間,文成公主嫁到今日青藏地區的吐蕃,並以茶為陪嫁品,教藏人開始認識中原文化。
長久以來,藏人愛吃乳製品及烤肉,那刻才知曉茶葉能有助消減油脂,至於中原地區則一直欠缺遍布青藏地區的優良戰馬,於是兩地便興起茶馬互市的概念,確立出總長度超過四千公里的古道網絡。據說當年由西雙版納至拉薩的滇藏綫,便要經過多處地勢險峻的山谷,而那些運到拉薩的茶葉,更會跨越喜馬拉雅山外銷至印度呢!
甫進到景區,我立時登上馬車暢遊茶園,車伕拉著馬車緩緩前行,路旁都是茶田,清爽空氣撲面而來,教人精神煥發。樹叢中不時有茶農在忙著整理枝葉,我留意到每隔數十米,便掛有藍色膠紙狀的物體,原來是用來吸蚊蟲的。導遊說茶園是國家級管理,不用農藥,是有機種植,在此植有大量的紅花羊蹄甲及香樟樹,都是有效的防蟲除害植物。
體驗十分鐘的馬車之旅後,我接著參觀古街,大屋盡是模擬昔日茶農的生活情況,別具特色,當中包括有通風設計、用作收藏茶葉的地窖,也有展示舊日茶馬古道茶農與商人作貿易用的貨幣與工具。及後我還參觀了馬幫驛站,了解昔日馬伕們如何與背負著千斤茶葉的馬匹在古道作長征。在這個既是茶園又是縮影區的地方,我更發現茶田的行人道旁有一個古道渡口,走過後有一道掛滿經輪及經幡的木橋,原來我已超越雲南麗江,由林芝走到拉薩去。
看過縮影區後,突然傳來陣陣茶香,原來我已站在農舍前面。記得在參觀茶田時,我從茶農處得知甚麼是一芽二葉及一芽一葉的茶葉,也學懂頂級的宮廷茶是用一芽一葉的小嫩葉來炮製,如今來到農舍,我便在茶農指導下學習炒茶。
只見茶農先把仍帶點濕度的茶葉放在地上,讓它略為凋萎,然後開始殺青,把茶放進鑊中用手不停地翻弄著,把茶葉煎乾,然後再曬兩、三天,量重後便可壓成茶餅,而每個茶餅的標準重量則為三百五十七克。
整個過程中,我親身參與了炒茶的步驟,雖然已戴上手套,仍能感受箇中熱力。我問茶農炒茶的技巧,他說要不停地翻動,不讓茶葉燒焦,並要觀察其乾度。我不停翻,炒幾十克茶便花上五分鐘,讓我明白到一杯香茶的背後,實在得來不易。
在茶馬古道景區的最後一站,便是普洱茶科研基地,展覽廳內展示著不同的機器,為區內千多畝茶田出產的茶葉做詳細分析。這裏是國家種植茶樹的資源中心,也是中國唯一的大葉種茶葉保存基地,存放的資料達一千多份,當中不少更是瀕臨絕種的珍品,而作為普洱茶的發源地,學品茶,就是重要環節。
我坐在茶室內,由當值職員即場泡茶,先是一杯佛香茶,色澤較淡,清甜甘香並不似我們日常喝的普洱;
然後是雲抗10號,味道濃烈帶花香;
最後的紫鵑茶,名字由來據說取自《紅樓夢》林黛玉的貼身丫鬟紫鵑,其色澤帶少許淡紫黃色,口感微微辛辣,回味很長,是科研人員的重點推介。原來上世紀五十年代,科研人員曾在南糯山發現葉色帶紫的茶樹,卻沒作特別繁殖。及至1985年,專責小組才在茶馬古道景區重新尋獲一株紫莖紫葉的茶樹,經無性繁殖,終於把它培植出來。這是普洱茶的變種,是雲南大葉群體茶樹的一個稀有品種,每年只能於6月及7月收採,該茶有助降血壓,產量也比一般普洱少,因此特別珍貴。
雲南各景點
來到海縣,我特意造訪西雙版納茶馬古道風景區,由導遊帶領,漫遊這個佔地達一千五百畝的茶園及濃縮版古道。
茶馬古道的概念,原來跟絲綢之路有點相似,那是一個貫通雲南、西藏及四川的古代交通網絡,並非只有一、兩條公路或棧道那般簡單。唐朝貞觀年間,文成公主嫁到今日青藏地區的吐蕃,並以茶為陪嫁品,教藏人開始認識中原文化。
長久以來,藏人愛吃乳製品及烤肉,那刻才知曉茶葉能有助消減油脂,至於中原地區則一直欠缺遍布青藏地區的優良戰馬,於是兩地便興起茶馬互市的概念,確立出總長度超過四千公里的古道網絡。據說當年由西雙版納至拉薩的滇藏綫,便要經過多處地勢險峻的山谷,而那些運到拉薩的茶葉,更會跨越喜馬拉雅山外銷至印度呢!
甫進到景區,我立時登上馬車暢遊茶園,車伕拉著馬車緩緩前行,路旁都是茶田,清爽空氣撲面而來,教人精神煥發。樹叢中不時有茶農在忙著整理枝葉,我留意到每隔數十米,便掛有藍色膠紙狀的物體,原來是用來吸蚊蟲的。導遊說茶園是國家級管理,不用農藥,是有機種植,在此植有大量的紅花羊蹄甲及香樟樹,都是有效的防蟲除害植物。
體驗十分鐘的馬車之旅後,我接著參觀古街,大屋盡是模擬昔日茶農的生活情況,別具特色,當中包括有通風設計、用作收藏茶葉的地窖,也有展示舊日茶馬古道茶農與商人作貿易用的貨幣與工具。及後我還參觀了馬幫驛站,了解昔日馬伕們如何與背負著千斤茶葉的馬匹在古道作長征。在這個既是茶園又是縮影區的地方,我更發現茶田的行人道旁有一個古道渡口,走過後有一道掛滿經輪及經幡的木橋,原來我已超越雲南麗江,由林芝走到拉薩去。
只見茶農先把仍帶點濕度的茶葉放在地上,讓它略為凋萎,然後開始殺青,把茶放進鑊中用手不停地翻弄著,把茶葉煎乾,然後再曬兩、三天,量重後便可壓成茶餅,而每個茶餅的標準重量則為三百五十七克。
整個過程中,我親身參與了炒茶的步驟,雖然已戴上手套,仍能感受箇中熱力。我問茶農炒茶的技巧,他說要不停地翻動,不讓茶葉燒焦,並要觀察其乾度。我不停翻,炒幾十克茶便花上五分鐘,讓我明白到一杯香茶的背後,實在得來不易。
在茶馬古道景區的最後一站,便是普洱茶科研基地,展覽廳內展示著不同的機器,為區內千多畝茶田出產的茶葉做詳細分析。這裏是國家種植茶樹的資源中心,也是中國唯一的大葉種茶葉保存基地,存放的資料達一千多份,當中不少更是瀕臨絕種的珍品,而作為普洱茶的發源地,學品茶,就是重要環節。
我坐在茶室內,由當值職員即場泡茶,先是一杯佛香茶,色澤較淡,清甜甘香並不似我們日常喝的普洱;
然後是雲抗10號,味道濃烈帶花香;
最後的紫鵑茶,名字由來據說取自《紅樓夢》林黛玉的貼身丫鬟紫鵑,其色澤帶少許淡紫黃色,口感微微辛辣,回味很長,是科研人員的重點推介。原來上世紀五十年代,科研人員曾在南糯山發現葉色帶紫的茶樹,卻沒作特別繁殖。及至1985年,專責小組才在茶馬古道景區重新尋獲一株紫莖紫葉的茶樹,經無性繁殖,終於把它培植出來。這是普洱茶的變種,是雲南大葉群體茶樹的一個稀有品種,每年只能於6月及7月收採,該茶有助降血壓,產量也比一般普洱少,因此特別珍貴。
雲南各景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