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業績,中國人只佔20%,真是災難!」春天商場的法國店員遇到熟人便抱怨,中國客人去哪了?奢侈品業的「後中國」時代?
一些奢侈品牌比春天商場更早意識到,「中國大媽」爆買奢侈品的景象也許是一枚糖衣炮彈。
中國財富品質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在中國政府打擊腐敗和歐元貶值的背景下,
2014年中國本土奢侈品銷售額下降11%。這一年,眾多奢侈品牌在中國掀起關店潮。
2015年年初,香奈兒率先宣布對三款在中國客人中暢銷的手袋在中國實行降價,
同時在歐洲提價,幅度均在20%。11月12日,路易·威登關閉在廣州的首家門店。
香奈兒時尚部總裁Bruno Pavlovsky對媒體表示。
隨後,從古奇的圍巾到施華洛世奇的天鵝項鏈,中國遊客最愛買的單品在歐洲的售價都悄然提高。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店員也注意到,
中國遊客的人員構成正在發生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