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由日,舊稱一二三自由日,定於1月23日,源於中華民國紀念1954年1月23日朝鲜战争反共戰俘獲釋
當時的自由,我想指的是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上的需要,也就是要先吃飽和生命有保障,
到了現在,社會如此安定下,在需要上就提昇至了感情上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再加上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在這個階段,在工作上尋求表現,希望被公司看重被認同進而提升至公司要職,最重要的是加薪讓口袋可以深一點來買更多想要的東西
往往最高層次的需要,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等等卻都會被遺忘
想當初當兵一退伍只想先找個工作,也沒有去思考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最後有近10年的時間都在為了工作而工作,整天只想2件事,1.今天需要要加班嗎?2.薪水夠不夠?
如果你和我當時一樣,建義可以在工作中開始思考什麼是你的理想和抱負,
再利用下班的時間去學習,去進修,去參與,那些內心真的有興趣或是真的想去做的事。
現在的你是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的那一層呢?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於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試驗證明,當人呆在漂亮的房間裡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里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總之,較好的人和處於較好環境的人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
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這種理論的構成根據3個基本假設: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
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相關閱讀:
說故事系列1:三國當官先看顏值,不夠帥千萬不要去東吳應徵
說故事系列2:賺一元和省一元都是創造利潤,這點早在元朝皇帝就知道了
說故事系列3:人家一箭雙雕還要拉弓等上大半天,你這漁夫一魚一鳥卻只要輕鬆路過!
說故事系列4:把殺價當成藝術,小到一元二元都要殺
說故事系列5:蘇東坡的朋友做了什麼錯事被蘇東坡說他是狗屎
說故事系列6: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為什麼有人答不出來呢?
說故事系列7:你知道你存的100萬可以為銀行做出多少的放款嗎?
說故事系列8:你今天需要自由嗎?現在的你是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的那一層呢?
說故事系列9:財務槓桿沒有運用到最大化(銀行的徵信人員最喜歡那種人)
說故事系列10:「公園阿伯」教你不要被「第一印象」給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